勃艮第的葡萄酒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,羅馬帝國(Roman Empire)的入侵和中世紀的修士都是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推動者。
在被羅馬征服前,高盧人已經是葡萄酒的忠實粉絲
早在羅馬帝國入侵之前,一些前往意大利的凱爾特人(Celts)就已發現了葡萄酒。返程時,這些凱爾特人將葡萄種植技術和釀酒文化帶回了勃艮第地區。當時,位于勃艮第博吾萊山(Mont Beuvray)的比布拉克特(Bibracte)是愛迪斯凱爾特人(Eduens Celtic)部落的首府。考古發現,這里遺留了公元前2世紀或公元前1世紀從意大利帶回的成千上萬的雙耳瓶(Amphora),它們成為當時羅馬和高盧(Gaule,古代西歐地區,現今法國、比利時等地)之間大規模葡萄酒貿易的見證。可見,這時候高盧人(Gauls)已經成為了葡萄酒的忠實粉絲。
羅馬帝國入侵,羅馬人引進和種植葡萄藤
公元前52年,羅馬帝國入侵高盧,在勃艮第地區修建了城鎮——歐坦(Autun),隨后比布拉克特被遺棄。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里,羅馬精英種植了許多葡萄藤,這些全新種植的葡萄藤塑造了當地的風土景觀。勃艮第葡萄種植區展現了美好的前景,并且似乎在公元1世紀下半葉迎來了蓬勃發展。
隨著時光的流轉,羅馬人還帶來了葡萄種植和釀酒方面的專業知識。在勃艮第地區的餐桌上,葡萄酒甚至開始取代凱爾特啤酒成為首選飲品。高盧人發明的酒桶取代了雙耳瓶,用于葡萄酒的運輸,飲酒文化也變得越來越流行。從公元2世紀開始,葡萄藤和葡萄酒便成為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重要影響因素。
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種植和發展,勃艮第葡萄園在公元4世紀就已經建立了出品優質葡萄酒的聲譽。在312年一篇獻給康斯坦丁·奧古斯都大帝(Emperor Constantine Augustus)的演講中,歐坦大學(University of Autun)的著名演說家和校長歐梅內斯(Eumenes)就提到了這一點,而這也是迄今為止關于勃艮第地區風土、可追溯至羅馬時代的第一份書面記錄。
享負盛名的葡萄酒產區,中世紀時由修士們接管
中世紀時期,隨著對釀酒的不斷深入了解,人們逐漸在勃艮第找出了最適合釀制葡萄酒的風土。這也解釋了為何貴族們通常在伯恩市(Beaune)周圍的山坡上種植葡萄藤。
公元5世紀,古代歐洲原始部落蠻族人(Barbarian)的入侵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滅亡。隨后,隨著基督教(Christianity)的興起,勃艮第地區出現了許多修道院。其中,克呂尼修道院(Abbaye de Cluny)于910年成立 ,西多修道院(Abbaye de Citeaux)于1098年修建。修士們將祈禱和勞作相結合,發展農業活動,并很快將葡萄種植納入其中。葡萄藤隨后成為西多會(Cistercian Order)和克呂尼修會(Cluniac Order)修士們的財產,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勃艮第葡萄種植區的流行。